
滿載而歸
Back from a Full Catch
1936
畫布油彩 Oil on canvas
72.5×90.5cm
私人收藏 Private collection
作品相關資料
英文版 日文版 韓文版 法文版 德文版 西班牙文版 俄文版 印尼文版 越南文版 泰文版
文/陳韋聿
從小鎮北方的山坡望向淡水,大路上的行人正朝著遠方紅瓦厝的群落移動。越過市街,就是港岸,冒著煙的輪船停泊在棧橋旁,表現了商港的些許朝氣。鼻仔頭外的淡水河蜿蜒如絲帶,橫過上方的小坪頂山將全幅風景收攏於畫面裡。這個小鎮邊緣的風景,較少為其他畫家注意。別出心裁的取景角度,也反映了陳澄波對在地生活的仔細體察。
1. 大路上的行人
天色將明未明,這是淡水的清晨時分。住在「城仔口」以北,早起出門採買的民眾,以及挑著扁擔的小生意人,齊齊走向還未全然甦醒的小鎮。循著電線桿的指引,跟著人群的腳步緩緩前行,你是否也期待著市街上的風景呢?
2. 施合發商行的木材
來自中國福州或日本北海道的進口杉木,整齊地堆疊在河岸邊,準備送進「施合發商行」的木材廠進行加工處理。1930年代,「施合發」是全臺最大的木材事業,其工廠就設在海運、河道與鐵道的交會處,運輸成本也隨之減省。
1940年代之前,港道尚未淤淺的淡水,仍能容許三千噸以上的大型輪船進出。照片當中,可以見到大量堆置在河岸邊的木材。
黑田菊之助,《北部臺灣寫真帖》,臺南:臺灣繪畫會,1914。
3. 嘉士洋行倉庫
凸出於河岸的低矮紅磚建築是始建於19世紀末的嘉士洋行倉庫,日治時代成為外商殼牌公司的石油存儲與轉運據點。進口油料在此進行分裝,轉輸全臺各地。二戰期間,這座總是發出刺鼻味道的「臭油棧」曾遭轟炸,引發大火。
在這張老照片裡,可以找到畫中描繪的港灣、洋行倉庫、黃東茂宅邸與後方凸出於港灣的「鼻仔頭」。
4. 棧橋與輪船
殼牌倉庫右側的木造棧橋連接輪船,橋上忙碌的身影,可能正在執行灌油工作,補注岸上的兩座大型油槽。直到1941年最後一艘油輪駛離以前,淡水的河道還未完全淤塞,足以維持畫中這類三千噸以上的大型輪船順利進出。
1930-1950年間殼牌公司的油輪 。
5. 黃東茂宅邸
隱約浮現於鼻仔頭的洋房是黃東茂宅邸。這位來自廈門的「黃五舍」早年代理洋行的石油生意,其後又投資磚廠、煤礦、鐵道等事業,財力極為雄厚。小鎮裡的居民遙望著這幢神秘宅邸,直到它在1939年毀於水上機場的興建為止。
黃東茂宅邸。川田友之,《Formosa To-day》(大阪市:大觀社,1917),頁53。
6. 小坪頂山
橫亙於畫面上方的丘巒是小坪頂山,舊名「圓仔湯嶺」。在北淡公路與鐵路尚未開闢以前,翻越小坪頂、通往北投地區的古道,是淡水與臺北的主要聯絡道路。
2.《油彩‧熱情‧陳澄波》p.148-149,2000.1(二版一刷),臺北: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
3.《陳澄波百年紀念展》p.56,1994.8(初版),臺北:臺北市立美術館
4.《陳澄波作品集─藏寶圖肆》p.115,2005.1,臺北:尊彩國際藝術有限公司
5.《璀璨世紀:陳澄波與廖繼春作品集》p.72-73,2010.12(初版),臺北:尊彩國際藝術有限公司
6.《陳澄波畫作精選集》p.134,2011.12.30,嘉義:財團法人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
7.《澄海波瀾──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大展臺南首展》p.173,臺南:臺南市政府
8.《南方豔陽──20世紀中國油畫名家陳澄波》p.116、p.117,北京: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
9.《海上煙波──陳澄波藝術作品集》p.289,上海: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
10.《藏鋒──陳澄波百二誕辰東亞巡迴大展臺北》p.177,台北: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